执宰大明 作者:小黑醉酒
十多天后,日夜兼程的李云天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了京城,入城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宫觐见正统帝和太皇太后,向其禀告过去两年来的平倭事宜。
虽然宣德帝给年幼的正统帝留下了辅政大臣协助其处理军政事务,但真正在幕后掌权的却是太皇太后,正统帝的玉玺就是她在掌管。
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司礼监依旧行使着给奏章批红的权力,这并不是说太皇太后信任那些宦官,而是对朝臣们的一种制衡。
只不过太皇太后对宦官的限制比宣德帝还要严格,毕竟太祖皇帝留有内侍不得干政的祖训,故而太皇太后为了安抚文武群臣也对宦官进行了打压,各地镇守太监多有裁撤,使得内廷的势力深受影响。
如今的内廷处于蛰伏期,由于正统帝年幼无法理政,宦官们唯有依靠太皇太后的庇护才能得以自保,否则的话司礼监的那批宦官首当其冲要被朝臣们想办法搞掉,由那些太监们披红实在是太过碍事。
否则的话朝臣们决策的事情在朝堂上通过后就将得以执行,而这正是太皇太后担心的地方,长此以往的话正统帝无疑会被那些文武重臣架空,以至于君权旁落。
故而,纵观大明的历史,内廷无不依附于皇权,是皇权用来对抗臣权的马前卒,即便是再厉害的太监一旦离开皇权的庇护下场通常都会很凄惨。
李云天这次进宫给正统帝带来了一份礼物,倭国幕府将军谨献给正统帝的一把经过精心打造的倭刀,这在倭国可是最为珍贵的礼物。
太皇太后对李云天的这次平倭之行是非常满意,李云天不仅清除了为祸大明沿海的倭患,而且还使得倭国臣服,可谓给正统朝开了一个好头。
像李云天这样任劳任怨的国之重臣实在是凤毛麟角,即便是杨士奇这样的朝廷大员想要为国出力也无法去冲锋陷阵,毕竟杨士奇等人的年龄在那里摆着,都是六旬左右的老臣,没有李云天那样充沛的精力。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虽然手握军政大权,但却从来也不擅权,而是将手中的权力统统下放,他所做的只不过是督促众人做到各司其职而已,这使得太皇太后非常放心,也是宣德帝一直重用李云天的主要原因。
以骁武军为例,骁武军的高级将领都是宣德帝在的时候安插进去的,李云天自然清楚宣德帝的意思,但还是将那些将领委以重任使得那些人现在纷纷封侯拜伯。
至于骁武军的中级将领,主要来自讲武堂前两期,里面有不少皇族和勋贵子弟,这样一来的话骁武军内部等于没有了秘密可言,太皇太后自然放心让李云天来执掌这支大明最为悍勇的部队。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讲武堂吸纳了朝廷各方势力,故而使得李云天在讲武堂的地位牢不可摧,很显然没有哪方势力愿意把讲武堂交到别的势力手上。
况且,除了李云天外根本没人能够威服讲武堂的那些骄兵悍将,更没办法使得讲武堂保持高速的发展,这里面已经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谁也不会让别人来染指讲武堂的控制权。
由于太皇太后对李云天的这次平倭之行非常感兴趣,因此李云天就从收复小琉球岛开始把事情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一直讲到了在红鸟山伏击萨摩军,最终迫使萨摩藩藩主岛津鸣云投降,使得现场的内侍和宫女听得津津有味。
“忠武王,你怎么知道那个萨摩藩主会在红鸟山伏击你?”太皇太后觉得李云天简直用兵如神,竟然精准地猜出了岛津鸣云的意图,进而实现在红鸟山布下了重兵。
“太皇太后娘娘,岛津鸣云能在倭国的九州岛纵横捭阖,也是一个称霸一方的枭雄,善于用兵,其知道在外无援军的情形下一旦被我军围困在清水城必死无疑,因此一定提前与我军交战,而位于清水城和出水城之间的红鸟山是打伏击的绝佳地点。”
李云天闻言向太皇太后一躬身,沉声解释道,“臣只不过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待战局的走势,臣如果是他的话肯定也会冒险一搏,在红鸟山伏击我军!”
“忠武王,你果然不愧是我大明第一臣,文武双绝,堪称我大明立国以来的朝臣典范。”太皇太后闻言顿时笑了起来,开口夸赞道。
“太皇太后娘娘严重了,臣只不过是略尽职责而已,绝对不是什么‘第一臣’。”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蹙了一下,连忙向太皇太后一拱手,躬身说道。
能有幸得到太皇太后“大明第一臣”的褒奖,如果搁给别的朝臣肯定是欣喜若狂,跪在地上谢恩了,可李云天知道凡事都别争个“第一”,所谓盛极而衰,一旦获得了“第一”的头衔那么接下来必将迎来低谷,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尤其是李云天身居高位,更是忌惮“第一”二字,那样的话岂不是成为了朝廷上下的众矢之的,同时也变成了皇家修理的对象。
“这是哀家的肺腑之言。”太皇太后见李云天变得有些尴尬,知道李云天在忌讳什么,于是笑着安慰了一句,随后语峰一转换了一个话题,“忠武王,你可是皇上的老师,两年来一直在外奔波劳碌,这次回来可要好好给皇上授课,皇上说他最喜欢上你的课,其他老师的课太过枯燥乏味。”
“是臣疏忽了,实在罪该万死。”李云天向太皇太后一躬身,一脸歉意地回答,“太皇太后娘娘,恐怕臣接下来在京城待不了多久,如今西域不稳臣准备去一趟西域。”
“西域!”
太皇太后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西域乃荒凉凄苦之地,李云天乃大明堂堂的忠武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去亲临险境,难道西域发生了什么足以惊动李云天的大事不成?
“忠武王,西域发生了何事,竟需要你亲自前往?”随后,太皇太后不由得好奇地问向了李云天,她还没有接到西域有大事发生的奏报。
“禀太皇太后,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了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元末时期察合台汗国分为了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经过逐年扩张,其疆域已经与我大明相差无几。”
李云天知道太皇太后并不清楚东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攻打的事情,于是郑重其事地回答,“如今西察合台出兵攻打东察合台,东察合台无力支撑,一旦其陷落的话大明将直接面对西察合台汗国的兵锋,对我大明殊为不利,故而臣决定赶去东察合台与其一起抗击西察合台的这次进犯!”
实际上,大明的朝堂对东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进攻一事并不关心,首先,满朝文武皆抱着大明是天朝上国的思想,认为没有哪个国家敢动大明。
其次,东察合台汗国距离大明太过遥远,对大明的影响力可谓微乎其微。
最后,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和北元一样,都是蒙古帝国的属国,在朝臣们看来他们打得越激烈越好,正好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
既然朝臣们如此轻视东察合台汗国受到攻击一事,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拿这件事情去劳烦太皇太后,故而太皇太后对此事一无所知。
“竟与我大明疆域仿佛!”太皇太后闻言顿时大吃了一惊,在她看来大明疆域万里石天下间第一大国,可是帖木儿帝国的地盘与大明差不多,这对她而言简直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太皇太后,当年蒙古骑兵纵横天下,如今北元虽然被赶到了漠北,但西察合台汗国是比北元还要强大的敌人,大明不可不防。”李云天闻言神情严肃地点了点头,开口向太皇太后进谏道。
“忠武王,你操劳国事哀家甚是欣慰,不过我大明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有些事情应该让其他人来为大明分担,你可不要太过劳累。”太皇太后顿时笑了起来,向李云天说道。
她觉得李云天简直就是拼命三郎,为了大明的安危不辞劳苦地整天在外奔波,如果大明再多几个李云天这样的臣子那么她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她可不想让李云天去西域那种苦寒之地,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而还是派其他人前去为好。
太皇太后之所以有此一说,不仅是关爱李云天,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自从骁武军崛起后五军都督府麾下的卫所军队屡遭败仗,到最后莫不是骁武军力挽狂澜,为此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实际上憋了一股劲儿,想要与骁武军一较高下,以恢复卫所军的名誉。
而且,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现在有能力与骁武军叫板,原因无他,京畿都督府的部队和山北军区的部队在宣德八年就已经按照骁武军军制改变,经过数年的操练后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战斗力,虽然可能比不过骁武军但也相差不了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京畿地区和山北地区的卫所部队采用的是骁武军一样的编制和训练模式,只不过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管辖,听从军阁的调遣,其军需供应由讲武堂和皇宫的内库各自承担一半。
换句话来说,京畿都督府和山北军区的部队实际上是骁武军的翻版,训练他们的教官全部都是从骁武军中抽调的人员,而且后勤补给也参照骁武军的模式实行配给制,成为了大明的专业化部队,也就是职业军人,是李云天为了破除卫所世袭迈出了第一步。
“臣谨遵懿旨!”李云天知道太皇太后是为了他好,不想他回京太过操劳,因此微笑着一躬身,遵从了太皇太后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