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作者:一袖乾坤
“以中,你这身打扮为兄可认不出来了。”
一进偏厅,谢慎便见到谢丕面上扑粉,头上簪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女儿家。
谢丕无奈道:“谨修兄怎么一回来就挤兑我。别提了,都是颂之和轩仁兄的主意。”
“怎么你和他们打赌输了,他们罚你扮女人吗?”
谢慎走到谢丕身前,笑着拍了拍好友的肩膀道。
“这是时下最流行的装扮。据说京中名门闺秀都喜欢清秀的公子。小弟我看上了裴侍郎家的千金,故而......”
噗,谢慎笑出了声。
“原来是为情所困啊。”
大明中后期世风偏向于奢靡,富家公子多变得脂粉气十足。
还别说这种风气流行开来,许多富家千金就喜欢这种油面小生。
不过谢丕明显不是这种风格啊。虽然他身子清瘦,可是却是棱角分明,相较而言更适合走冷峻路线。
这明显是对自身优势没有认识,才会盲目追求时下流行的元素。
“谨修兄莫要再取笑我了。”
谢丕无奈的叹了一声,朝向王守文道:“子文兄,你一直念叨着谨修兄,怎么现在见了面反而不说话了?”
谢慎心道三人果然是好兄弟,连取字都一起取。
不过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进入官场后同僚直接称唿总不能直唿名字吧,用官职相称也仅限于生分的。跟熟人称唿官职怎么听怎么别扭。
王守文嘿嘿笑道:“我这谨修老弟转了一圈回来已经是四品佥都御史了,我怕高攀不上呢。”
谢慎白了他一眼道:“说什么酸话呢。我对不起谁也没有对不起子文兄。”
“这可是你说的,今晚一起去吃酒不?”
“好啊,今晚不醉不归!”
谢慎也忽然有了兴致,仿佛找到了当年三人在余姚小酒馆里畅饮的感觉。
......
......
干清宫,东暖阁。
弘治皇帝指着御案上的一份奏疏道:“于乔看看吧。”
谢迁恭敬的上前一步打开奏疏缓缓读来。
看过之后,他摇了摇头道:“东南不能乱啊。”
弘治帝面容一沉道:“海禁是祖宗之法,如果贸然开海禁,朕只怕会引起动荡。”
在这一点上弘治帝和谢迁的观点相同。
海禁不是不能开,但是何时开怎么开都需要经过悉心研究,绝不能拍脑袋下决定。
这是关系到国本国运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不知为何,最近几日朝堂之上就是否开海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以首辅徐溥为首的一干臣子支持开海,而李东阳、谢迁一派则反对开海。
双方各执己见谁都不能说服谁,把弘治皇帝闹得不胜其烦。
故而弘治皇帝才会召见谢迁想要听一听他的看法。
“陛下圣明。”谢迁顿了顿道:“东南倭寇并不像谦斋公说的那样严重。不过是一些倭寇小打小闹罢了。若是开了海禁,反倒会失去控制。”
“可有不少卿家言奏东南倭寇中不少都是海商假扮,正是因为海禁才不得不走私贩卖商货。”
对此弘治皇帝还是有些疑虑的。
“这......”
谢迁也不由得哑声。
他也听过这种说法,但一直认为是无稽之谈。但现在这么多同僚上奏,证明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了。
弘治帝无奈的摇了摇头。
平日里谢迁最是能争善辩,从没有见过他词穷。今日到底是怎么了,连侃侃而谈的谢迁都沉默了。
难道大多数倭寇真是海商假扮的?
可若是朝廷怕“倭患”而开海是不是太软弱了?
“陛下不妨宣谢谨修觐见,听听他怎么说。”
谢迁思忖了片刻,给出了一个看似挑不出错的回答。
“谢谨修?”
弘治帝面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
“于乔的意思是,他的看法可能和朝中诸卿都不同?”
“陛下明鉴,谢谨修年岁虽轻但明事理得失,对事情分析鞭辟入里。陛下宣他觐见或许可以听到些不一样的看法。”
弘治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
虽然他即位后便极为勤政,每日早朝按时参加,可与外臣相处的时间毕竟较少。
相较之下,许多政务都是内阁的这几位卿家协助处理的。
整日面对的都是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新鲜观点。
从新的源头挖一挖,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嗯,于乔觉得谢谨修是不是有些过于成熟了。”
弘治皇帝总觉得谢慎表现的太完美了。
不论是处理政务还是人际关系他都表现得无可挑剔,这可不像是十七岁之人所为啊。
“臣听闻文曲出世乃盛世之兆,此乃陛下厚德,上天才会降下文曲星以匡助陛下。”
谢迁最厉害的就是一张嘴,不经意间便把谢慎的妖孽带过,转而称颂弘治皇帝的功绩,并将两者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果不其然,弘治皇帝面露喜色道:“既然如此,朕更该重用他了。”
作为皇帝最希望看到的场面便是天降祥瑞了,神童出世自然也算是祥瑞。
大明朝还没有十七岁的四品官,谢慎却做到了,这不是神童是什么?
弘治皇帝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惯例被谢慎破掉。
“这件事朕会压一压,等问过谢谨修的意见再行廷议。”
“陛下英明!”
弘治皇帝摆摆手道:“东宫那边怎么样了?”
谢迁虽然并不是东宫讲师,但毕竟加了太子少保的称号,皇帝问他东宫之事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谢迁犹豫了片刻道:“听詹事府说太子殿下天资聪颖,但好喜乐,恐怕需要严师督导。”
弘治皇帝叹息一声道:“朕就这么一个儿子,却是疏于管教了些。如今东宫辅臣都是厚德之辈,希望能教导好太子吧。”
“听闻陛下晋升谢谨修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臣觉得必对太子殿下有裨益。”
“哦?”
弘治皇帝听到这里心情显然好了不少,笑着问道:“于乔何出此言。”
“回禀陛下,此子年岁虽轻,但恰是与太子殿下聊得来。和其他辅臣相比,太子殿下许是更愿意和谢谨修一起读书吧。”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