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 作者:有限无敌
日就是戊子年乡试了,礼部上来折子请陛下安排今年秋闱的主考官!”
经张煌言提醒朱宏三才想起来今年还有这么件大事,科举制度在朱宏三眼中虽然有万般不是,但是好处还是有的,最起码保证了上下通行的晋升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种制度的真实写照。
朱宏三刚在广东掌权的时候也想过按照后世制度选拔干部,但是这就动了士人集团的根本利益,他们的反应可不是朱宏三能承受住的。
后来朱宏三在见识过古代官场运作后,发现到现在为止科举制度是不可代替的。废除科举简单,但是如何选拔人才呢?难道还回到秦汉时那种察举制?或者直接搞一个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那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就是后世的高考制度也不是科举制的一个变种吗?
所以朱宏三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不动科举制,还是按照以前的制度来,至于以后怎么办看看再说。
所以在朱宏三去年占领南京后,立刻放出风来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戊子年,要在南京应天府重开科举,并且在第三年春天举行会试。
消息一出朱宏三获得了全天下读书人的赞赏,因为自从崇祯十六年最后一科会试后,已经五年没有举行会试了,全国的读书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
可是这几年中国大地上各方势力打成一片,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去搞这些东西。只有朱宏三在广东时搞过一届乡试,选拔出来几百个举人应急。
所以当朱宏三占领南京后,钱谦益第一时间提出了重开科举,朱宏三也觉着这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在第二天就下旨,于戊子年八月十五日重开乡试,并且在明年三月开会试。还有一点是马明远提议加上的,那就是不管南北东西,不管是满清地盘还是桂王地盘,只要在前明有过秀才身份的,都可以到南京来赶考,考中的明天三月参加会试。
这个消息一出,天下所有读书人沸腾,在五月份就开始有远路的读书人来到南京准备考试,现在的南京更是人满为患,城里的各省会馆早已经住的满满当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乡试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应天府、北顺天府、各省布政使司驻地。可是南方好说,北方各省都在满清的控制下,那些省份的秀才只要渡过长江来到应天府考举人。
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殿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中举人也就相当于后世考上名牌大学,会试有点像后世的考公务员,中了会试就有资格出来做官了。殿试有些像后世的领导干部选拔,考得好留在中央各部委,不好的只能到地方当县令了。
朱宏三深入了解后才发现,科举并不是考完就要下去当官。后世很多人认为这些读书人啥也不懂就去当知县,能做好吗?其实这是后世人的曲解,完整的科举制度考试只是一部分,殿试结束后这些预备官员还要去中央各部观政,也就是当实习生,学习如何处理政务。
通常学习时间是一年,但是也不绝对,也有几个月的就结束的。结束后再经过考试,学习好的进入翰林院,也就是庶吉士,这是丞相预备班,这可是大牛人待的地方,明代多个首辅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