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作者:话凄凉
陛下是否回京主持殿试。”陈名夏问道。
一般新帝登基,或者遇见什么喜事,皇帝都要下旨,开设恩科。
去岁高义欢称帝后,便下旨开设恩科,一来显示的恩德,普天同庆,二来魏国接受河北、山东后需要大批人才,魏国朝廷可通过科举来储备一些官员。
去岁秋各省已经进行了省试,士子们齐聚长安,准备参与春闱。
这次科举,不仅是大魏朝建立后,第一次正式科举,同时高义欢也对科举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往年说科举,基本就是说文人考进士,今岁武举和匠试,却紧跟着进行,而且文人士子科举不中,可以凭借举人身份,直接参加后面举行的武举和匠试。
读儒家经典的文人,考中进士,在政治上肯定是过关的,可在具体的事务上,却很外行,需要多年的磨砺,才能很好的处理事务,而且宋以后太过重文轻武,更加轻视匠人。
高义欢有意提高武举的地位,更提出了匠试,便是有意提高他们的地位,特别将人们对匠人和科技的态度彻底改变。
至于为何准许举人身份的文人,直接参与武举和匠师,高义欢也有自己的考虑。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整个天下的精英,基本都去读书了,高义欢的目标便是分流,使得一部分精英参军,恢复汉唐时代,士人能文能武的风气,同时让一部分精英去专研技术和科技。
只有这样,大魏国才能文化鼎盛、武力强大、科技发达,成为最强大之国家。
高义欢微微沉吟,便道:“今岁科举至关重要,朕这就返回长安!”
(感谢大家的支持,新书求书单,求票票)
第987章 孙可望出兵
自从高义欢称帝后,长安城中就热闹不断,可供人们议论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去岁人们议论魏王称帝,年底的时候议论使者来朝,年初大阅的气氛没过,又迎来了科举考试。
要说大魏伐明,应该是大魏百姓商议最多的事情,可事实情况却是,百姓和士子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科举考试,这个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举,当然这个需要横向来看,而不是跳脱时代,去与现在的东西做纵向比较,那样毫无意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一个乡野村夫,因为读书,也可进入朝廷,入将拜相。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阶层的流动,让底层人明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向上层流动,改变命运。
在古代底层向上的通道并不多,战功不易得,所以读书就成了人们都想走的独木桥,科举被推到了极高的地位,即便现在高考同样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块敲门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人们的共识。
形成这种共识,除了读书本身的力量之外,更多的原因则是因为科举使得读书,变成了向上的通道。
如果科举不考文章,改考其它的东西,人们的共识肯定会逐渐改变,便不只是“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高义欢提高武举的地位,增设匠试,其实是提供两条向上通道,使得底层百姓除了读书做文章外,多两条上升通道。
当然武举以前就有,高义欢对武举的改革,主要目的还是为大魏选拔更多的儒将出来。
唐朝后期,五代十国的教训要吸取,武夫当国,天下必然大乱,武将没有约束,是不行的,而宋明的以文制武,也同样不靠谱。
为了符合潮流,文武合流,势在必行,像王守仁、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这种进士出身,又知兵的儒将,无疑比吴三桂这样的武将世家更为可靠。
今后大魏的将领,大半都将士帝国武院卒业的高才生,这些人接受儒家的教育,同时接受兵事训练,学习兵法,便会逐渐进化成近代化的帝国军校。
至于,匠试就是选拔工匠,其实就是培养理科人才。
相比一个纯粹的匠人,大魏需要更多向宋应星这样,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