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精品文学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711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711节

    “请陞殿!”
    于是,奉天殿的大门被缓缓推开,自殿内传出一道道宛如回声般的洪亮声音。
    “请陞座!”
    奉天殿左右侧门中,以尚宝司捧印官,司礼监随侍太监,仪卫官,导驾官等一系列侍从组成的队伍鱼贯而出,簇拥着皇帝缓缓而出,来到御座上坐下。
    这种盛大的仪典,不仅是针对群臣的,对于皇帝也是一样。
    宫门未开之时,便有御用监宦官启请皇帝御谨身殿,更换通天冠服。
    御座上的皇帝,头戴金博山通天冠,附玉蝉十二,玉簪导之,内着白纱深衣,外罩绛纱袍、皂色方心曲领,上绣龙形暗纹,腰悬玉佩,束玉革带,饰以白色假带,庄重肃然。
    大乐止,三声鸣鞭,响声清脆,回荡在整个广场上。
    群臣行五拜三叩之礼,山呼万岁,其声震天。
    随后,执事官再道。
    “皇太子入!”
    大乐起,会极门开,一队人同样鱼贯而入,簇拥着太子仪驾,一路过奉天门东侧而停。
    在群臣的注视下,年方三岁半的皇太子殿下,同样身着繁复无比的朝服,头戴金丝梁冠,手持玉圭,在太监的服侍下,从车驾上下来。
    其实,按照礼制而言,这也是不合适的,理论上来说,皇太子应该在引导官的指引下,自会极门步行入奉天门。
    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礼部还是做了变通,令太子殿下乘仪驾而来。
    虽然说,早已经有礼部的官员和宫中太监反复教导,但是,毕竟是头一次面对这么大的场面,朱见深小脸绷的紧紧的,捏着玉圭的小手都有些发红。
    这种场合,是没有宫女的份的,所以,他最熟悉的万贞儿并没有陪伴在侧,跟着他的,只有牛玉和梁芳。
    下了车驾,看着眼前队列分明的一大群人,即便是已经反复叮嘱过,朱见深下意识的还是有些害怕,想要往梁芳的方向躲一躲。
    但是,还没等他有所动作,一旁的牛玉便轻轻的看了朱见深一眼,于是,朱见深立刻就缩回了脚步。
    尽管心中仍然有些害怕,可他还是按照之前已经演练过很多遍的那样,迈起小短腿,在引导官的带领下,来到了丹陛之下最中间的位置。
    大乐止,在执事官的指挥下,朱见深行完了三拜之礼,随后,执事官高声喊道。
    “有制下,跪!”
    这一次,不论是朱见深这个皇太子,还是在场的文武百官,勋贵外戚,齐齐跪倒在地。
    紧接着,丹墀之上的尚宝司太监,在得了皇帝允准之后,恭敬的从一旁的诏案上捧起圣旨,但是,却并没有宣旨。
    这种仪典,宣旨之人,身份自然也不会普通。
    那名太监捧着圣旨,一路走下丹墀,在礼部尚书胡濙的面前站定,早已经有所准备的胡老大人双手高举,接过圣旨,然后小心翼翼的起身,转身面向群臣,展开手中的圣旨,高声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题外话------
    查资料眼睛要瞎了o(╥﹏╥)o
    第816章 这还不乱套了……
    宽大的奉天殿前广场上,群臣跪地,风卷云动。
    礼部尚书胡濙手持圣旨,苍老的声音平稳的响彻在场每个人的耳边。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以凉薄,躬际艰危,赖天地祖宗眷佑之隆,膺母后臣民付戴之重,受太上皇帝禅位,嗣临大宝,蒙固家邦。”
    “自古国必有君,而社稷为之安,君必有储而臣民有所仰,是故国之大本,莫重于储君,先时太上皇帝北狩,朕承圣母懿旨,册太上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
    “今太子年幼,朕惟恐其负荷之弗胜,故授教之未虑,而皇亲公侯驸马伯及在廷文武群臣乃合辞上请,以为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储君之教,国本奠安,莫重于读书。”
    “事方闻于两宫皇太后,遽见允于舆情,故朕上承两宫慈命,下遂朝野贤情之切,乃于四月十五日,命太子出阁读书。”
    “大本既正,彝伦亦明,亲亲之义尤所当取,朕之长子见济,特封为徽王,次子见澍为崇王,太上皇帝次子见清为荣王,三子见湜为忻王,四子见淳为许王,同屏国家,卫安宗社,爰推恩于远迩,庸资弼于臣民,钦哉!”
    龙旗猎猎,当风飘摇,卷动着一缕缕洪亮的声音,响彻长空。
    胡濙将手中诏旨叠起,迈步来到广场之中,面对着眼前一脸紧张的小娃娃,跪倒在地,将诏旨高高举过头顶。
    在这一刻,这位久在朝堂的老大人,心中也闪过一丝紧张之意。
    这是整个仪典当中,最容易出差错的时候,只要过了这一关,一切就都好办了。
    此时此刻,举朝上下,文武百官,万民耆老,目光都汇聚在广场中央的皇太子殿下身上。
    朱见深小脸绷的紧紧的,努力的回想着万姐姐一次次教过他的仪程,先是侧了侧身,将手中玉圭交给一旁端着节案的梁芳,然后直起身子,伸出胖乎乎的小手,从胡濙的手中接过圣旨,同样高举过头顶,用稚嫩的嗓音喊道。
    “侄臣朱见深领旨,谢陛下恩典!”
    成了!
    包括胡濙在内,在场的一众大臣,心中都不由松了口气。
    一旁的牛玉几乎是不敢稍有停歇的,从朱见深手中接过圣旨,放在早就准备好的诏案上。
    紧接着,所有人耳边便响起了赞礼官洪亮的声音。
    “拜!”
    大乐起,诸臣在皇太子的带领下,行五拜三叩礼。
    至此,出阁之礼,便算是告一段落。
    对于满朝大臣,不论文武来说,大局都已定下!
    要知道,太子出阁,之所以有着仅次于册封储君的政治意义,实质上标志着,太子开始成人,从内宫的一个小孩子,开始真正担负起储君的职责。
    而对于如今天家复杂别扭的关系而言,太子出阁,除了意味着太子名义上拥有了参与政务的权力,更是再进一步确认了皇家伦序。
    这一点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诸王的册封。
    其实,对于皇家诸子的册封,本该是和太子一并进行的,其用意就是分尊卑,明伦序。
    但是,当初国朝危难,社稷将倾,太子的册封都是匆匆忙忙,自然也就顾不得其他的皇子。
    而如今朝局稳定,社稷安稳,关于皇子的册封,自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大明祖制,嫡长为尊。
    这一点,在方方面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就包括皇子的册封。
    和皇女几乎是一出生就可以获得封号不同,皇子因为涉及到封地,所以要慎重的多。
    按照历代的惯例,对于皇子的册封,并不是按照年纪来的,而是按照时间节点来的。
    通常情况下,太子未立,不册诸子。
    说白了,对于皇子的册封,完全要看太子。
    一般来说,每当太子册封,出阁,登基之时,会有三次大规模的册封。
    之所以会如此,一是为了彰显太子的尊贵地位,明尊卑伦序,二是考虑到,不同时间,会有新的皇子诞生。
    这次,自然不会例外!
    天子既然同意了皇太子出阁的请求,与之相对的,就要举行大封诸王的仪式。
    若不如此,必会被朝堂上下议论,有更易储位之意。
    所以,刚刚的那道诏书当中,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前头命太子出阁的那一大堆,而是后面的册封诸子。
    这道诏书一下,皇家诸子的位份,便立时明了,相对于之前,虽立太子,但诸皇子依旧没有位份的情况下,诸王册封,无疑是从另一种程度上,再次奠定了太子储君的地位。
    这才是真正的国本既固,彝伦亦明!
    随着群臣山呼万岁的声音落下,赞礼官再喊。
    “皇太子谢中宫!”
    于是,在引导官的指引下,小小的皇太子殿下,恭敬起身,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往东耳房去更衣。
    原本这个时候,仪典便进行的差不多了,当然,这是对皇帝而言,需要主持的部分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的部分,是太子的主场,理论上来说,应当是群臣恭送御驾,皇太子往贺中宫,诸臣在引导官的指引下,往午门外,恭候大赦天下的诏书。
    大家各归其位,各行其事。
    待群臣在午门外听完了诏书,往文华殿去,等候太子朝谢皇太后,中宫皇后及生母皇妃之后,在文华殿中贺皇太子出阁,并进表笺,受皇太子令旨。
    说白了,这一步还是在宣示皇太子储君的地位。
    御文华殿,受文武百官朝贺,再下赏赐,群臣受之,这个过程,其实代表着皇太子有了储君的权力,也代表着群臣认可储君的地位。
    毕竟,只有君上,才有资格受诸臣朝拜。
    事实上,礼制仪典之所以如此复杂,就是因为,它的每一步都暗含着浓厚的政治意味,也正是如此,在更易仪注的时候,才十分艰难。
    如何在适应现实状况,又能保证各个环节的政治效果足够的情况下,对礼制做出适当的调整,是一门大学问。
    当然,这次太子出阁,和往常的仪程并不相同,因此,在这个环节也做了调整。
    因着朝谢之礼,被放在了奉天殿内殿,不需要来回奔忙,所以,后续的流程也就没有弄得那么繁琐。
    皇太子受诏之后,被引礼官引着到耳房更衣,准备后续的仪程,与此同时,丹墀之上,天子也并没有起驾离开,而是摆了摆手,示意继续颁诏。
    天家如今的关系敏感,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做足了,原本,太子出阁虽是喜事,但是可大可小,但是既然是如今的天家情状,为了表明自己对太子的信重,天子自然是要往大了办的。
    这也是,即便在太子殿下年纪尚幼的前提下,礼部还是默认答应了天子,要将每一项仪程都走完,而没有下诏免去的原因所在。
    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太子的地位,也是为了堵住天下人非议天子有易储之心的嘴。
    因此,出阁诏书之后,便是大赦天下。
    不过,最重要的仪程已经走完,接下来的流程,就相对比较轻松,得了天子的示意,一旁的成敬恭敬的从诏案上捧起诏书,再次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之大本,在储位邸定,今太子出阁,万民胥庆,臣庶皆欢,社稷安定,着大赦天下,咸体朕心,一切合行事宜条示于后。”
    “自景泰二年四月十五日昧爽以前,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及强盗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结之罪无大小,咸赦除之。”
    “有应改正者并须改正,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和刚刚的那份诏书不同的是,大赦天下的诏书,冗长繁复,每一条都要宣读许久。
    按照惯例,这种诏书,皇帝是不听的,浪费时间。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新书推荐: 斯德哥尔摩情人计划 谈过的白人男友们 掌心痣(兄妹骨科h) 烧不尽(1v1) 训狗手册(NPH) 认错男主后我反向渡劫 闪婚后,千亿总裁单手开拖拉机 直播算命:玄学真千金成团宠了 怎么办?我奶她天天想卖我 我在马甲文里抱大腿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