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节

    贞筠一眼望去,在里间的竟然都是女工,各种岁数的都有,这是哪儿找来这么多人?
    她还未开口,女工中就已经有人看到了她们,她们猛然地停下手里的活计,欣喜地叫道:“时将军!”
    就向静水处投入一块石头一样,人群沸腾起来,都朝她们涌过来。她们七手八脚地见礼,接着就开始嘘寒问暖,也有不少人好奇的目光放在了贞筠身上。贞筠求助地看向时春,时春拍拍她的肩膀,低声解释道:“她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南洋那边被带回来的,有的是因战乱无依无靠,有的则本来就是被拐卖过去。在这儿干活,至少能保证安全和生计。你知道的,公公们在这些无伤大雅的事上,很乐意卖我们人情。”
    贞筠点点头,接着时春提高声音:“来,我给你介绍,这是大妮儿,这是荷花,这是兰花,这是云姑……”
    着一张张满是笑意,充满期待的面孔,与她记忆里的那些人重叠。懊悔像毒蛇一样啃噬着她的心灵,如果她早点发现民间的暗涌,如果她能多想想,早点把织场献给织造局。或许,那些悲剧都不会发生,她的织场还能继续存在,给这些人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正在她鼻尖发酸,强忍泪意时,忽然听到时春道:“我给你们说说。”
    时春磕巴了一下:“这位是我……是我们家那口子的大老婆,也是最开始开设织场的领头人。按件计酬、提供居所和雇佣门房的做法,也都是她最先大规模施行的。”
    众人发出一声惊呼,贞筠亦是愕然抬头。她还未回过神,眼前这些女子便扑了过来,千恩万谢:“原来您就是李夫人!”
    “快来,都来给李夫人磕头!”
    “您是我的再生父母,要不是您,我哪能有这个活计干,只怕早就饿死了。”
    时春早就退到了外头,看见贞筠被激动的人群包围,看着她脸上的伤心惶恐慢慢褪去,她变得很局促,手忙脚乱地叫人起来:“你们别这样,快起来,我真的没做什么!”
    隔着人群,她们的目光交汇到了一处,时春朝她笑了笑,她的眼睛终于亮了起来,接着笑骂道:“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过来帮忙!你还知道,我是大老婆啊!”
    因新事新物深受震撼的绝不止贞筠一个,还有谢丕与谢云。
    第393章 但致良知成德业
    百姓日用即为道!
    与贞筠见到时春的情感相类, 谢丕、谢云在几经周折见到王守仁时,也有劫后余生之感。王守仁见他们二人这般狼狈的情状,何尝不觉恍如隔世。他速速安排谢丕、谢云住下, 又遣人为他们调养诊治。
    谢丕面对他的盛情, 忙道:“伯安兄,您有所不知, 我们的情形特殊……”
    他说到这里,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他们走投无路,千里迢迢就是来投奔的。可要求人援手,总得将实情吐露才是。可这桩桩件件, 叫他怎么说得出口。
    他迟疑片刻,还是决定遵循之前的想法:“还请伯安兄帮忙, 向家父报个平安。”
    王守仁道:“这是自然。待安顿好你们后,我即刻去信。”
    谢丕摇摇头:“伯安兄有所不知,我们惹下的麻烦,非同小可,不可在此久留,劳烦伯安兄送我们出海吧。”
    留在大明境内,如仅靠自己, 下场必是命不久矣,可如是托庇于旁人, 也会连累无辜,所以只能折中一下,求王守仁帮忙逃到海外去, 还有一线生机。
    岂料, 王守仁却断然拒绝:“既来之, 则安之,何必急着走呢。”
    谢家两兄弟一时面面相觑,以两广总督的身份地位,他早该知道这背后的水有多深,那为什么……
    谢丕心下感动,道:“伯安兄实不必如此,您能帮我们这个忙,我们已经是铭感五内了。”
    面对谢丕心急之言,王守仁只是一笑:“不必怕连累我,事到如今,谁不是是局中人呢?”
    他忽而道:“你们这一路,可去过书院?”
    谢云一愣,他赧然道:“我们这一路尽顾着逃命,学业早已都荒疏。”
    王守仁爽朗一笑:“那么,到了广州,可万万不能错过了。”
    谢丕早已听月池说过七十二家书院的情况,今又复听王守仁提起,不由心念一动。王守仁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切勿多思,好好歇着。”
    他走后,谢云仍是云里雾里,他看向谢丕:“哥,还走吗?”
    谢丕默了默,到底还是摇了摇头。话说到此,他们兄弟二人这才住下。
    谢丕、谢云都是自幼未吃过多少苦头的人,这一路受尽风霜,担惊受怕,身体早就到了临界点了,如今陡一放松,亦是病了足足半月。
    而就在这半个月中,他们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两广书院的盛况。他们做儒生打扮,来到赫赫有名的仙湖。此湖乃是五代时南汉高祖刘岩命人挖掘而出,湖心有一个小岛,为刘岩和方士炼药之地,其上遍植鲜花名药,故得名为药洲。宋时,理学家周敦颐曾寓居于此,大书法家米芾亦留下墨宝。这为风光秀丽的仙湖药洲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到了弘治年间,程乡县县令刘彬为了纪念周敦颐创建了一所濂溪书院。以书院为根基,前有李梦阳,后有王守仁,经这两代的建设,药洲已成为了一省的文教枢纽。
    谢丕一到药洲,就被这里的盛况惊呆了,来此的人实在太多,一眼望去竟有五六百人的模样。其中,不仅有高冠博带的儒生,还不乏贩夫走卒。
    两兄弟对视一眼,都觉不可思议。
    谢丕悄声问谢云:“你就没听说过吗?”
    谢云道:“听过是听过,可没想到,他们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啊。”
    他环顾一周,咽了口唾沫:“可这也不可能,总不能连这些人都是来听讲学的吧。对了,不是说药洲春晓是羊城八景之一吗,这些人一定是来做生意或者游玩的,一定是!”
    谢丕没有理会自己的傻弟弟。他心中奇异的预兆越来越剧烈,叫他甚至没有再说话的欲望。庆幸的是,很快,他们的疑惑就得到了解答。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钟声过后,现场一片安静,只有头顶的鸟雀,还在发出悦耳的啼声。
    谢云张大嘴了,他呆呆地环顾四周,看着这些人弯腰下拜,唱了一个大喏:“弟子见过先生!”
    他仰头看过去,王守仁已经走到云谷堂前,掀袍坐下,准备讲学。日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翠色洒下金色的光斑,散落在他的身上,更显他丰神英毅。谢云一时张口结舌,他看向谢丕:“堂兄,这……他、他?”
    谢丕的回应,是一把将他按了下来。
    不得不说,历史在不同的支线上达成了奇妙的耦合。在这一时空的王守仁,依然得罪了权贵,却因提早暴露出自己出众的军事才华,没有被发配贵州,而是来到了广州。他不是在安静艰苦的龙场悟道,反而是在新与乱交织的广东抗倭。在一次又一次地与外界的接触中,阳明心学这片土壤中蓬勃生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一学说的诞生,注定会给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学意识形态带来地动山摇的震撼。
    王守仁的讲学一开始,就叫谢丕、谢云呆若木鸡。
    他说:“学贵之于心。若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也不敢以为是也;若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出之于庸常,亦不敢以为非也。”
    在这样的政治与文化的高压下,孔子、朱子早已被神化,就连肆意如朱厚照,最多也是在私下把儒生儒学批得一文不值,到了大场合时还是要扯圣人之言做旗,就譬如远征鞑靼的“吊民伐罪”。可王守仁却在这么多人的场合,公然否然孔子之言的绝对权威,反而把吾心当作判别一切的标准,这是与时人奉行理学观念形成了极大的差异,可谓离经叛道之至。这对熟悉理学思考方式的人而言,无异于指着他们的鼻子说:“尔母婢也。”
    谢云一震,他下意识就要反驳,可就在此时却觉手一痛。同样惊骇的谢丕,又一次制止了他。这叫谢云发热的头脑一下冷却下来。历经艰险到今日,他也不像当初那么冲动了。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也不能眼睁睁看人诋毁圣人吧!正当他正在天人交战之际,身后忽然传来另一个人愤怒的声音:“真是胡说八道,妖言惑众!”
    居然还有一个踢馆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个人身上。那是个年迈的老儒生,适才藏在最后面,这时才冒出头。他早就涨红了脸,显然已经气得不轻。
    他道:“天理在上,安敢胡言?”这是典型的理学观点,所谓理学即认为存在客观的天理,人只能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格物穷理,不断地接近天理,以达到成圣的目的。至于什么是天理,当然就是圣人之言。
    王守仁显然对这样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了。他甚至比书馆里的先生还要好性,被这样当面质疑也毫无羞恼之意,反而还制止了面带怒容的弟子。
    他道:“向外求理,事物之理与吾心之性终分为二,不能打成一。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实是自误。”
    “心就是理,理作为道德之则,并不存在于道德施与的对象上。故而,孝之理不能去父母身上求,忠之理不能去君身上求,信之理不能去朋友身上求,仁之理,不能去民身上求。所谓孝、忠、信、仁乃是人由心所赋于行之理。所以,心在理先,理从心来,而不必向外去求。”
    这其实是由心到行的关系,这老学究一窒:“那圣人之言,又被你放在哪里?”
    王守仁失笑:“要是事事都将圣人事迹与经典作为‘一定之规’去照搬套用,那即便究其一生,也不过是言语的傀儡,而非圣人的门徒。如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皆是圣人在世时所未目睹的景象,又何来先验之理应对呢?”
    学究的额头沁出汗珠,他开始语塞。谢丕了然,真正的大儒,为人慎重,做不出这样的无礼之举。只有读书读到走火入魔之人,才没有半点定性,急不可耐地来出头。
    王守仁温和道:“既然一时想不出,不若坐下再听听。”
    那学究的脸此刻已经红得可以滴血了,他显然不愿领王守仁的情:“不必听了!直至此时,我方知你的狼子野心,你说圣人之言,不可依从,又说心才是理的源头。那我问你,是谁的心是理的源头?你欲取圣人而代之吗!”
    王守仁闻言又是一哂:“非也,非也,我是说心即理也,可并未说我心即理也啊。”
    那学究精神一振,他自觉抓住了他的短处,立刻高声道:“那谁是的心是理?”
    王守仁平和道:“人人的心,皆是理。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这一语又似石破天惊,按照朱熹的理论,他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 “气 质之性”,且认为人的贫富、贵贱有异,就在于气禀不同,这等于是从先天就否认了底层人士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可王守仁却在这里说,无论圣凡,人人都有良知。这也就是说,人人都能成圣人?!
    谢丕已经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砰砰砰,仿佛下一刻就要从他的胸腔中跳出来。而比他的心跳声更响亮的,是那个老学究的笑声,他像是听到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道:“人人都能成圣?那贩夫走卒也能成圣?贱民贱籍也能成圣?”
    王守仁微笑:“当然,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只要是有益生人之道,就是同道,都有成圣的可能。事实上,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罢了。”
    人人都说士农工商,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他却说这是异业而同道,最卑贱的商人,在他口中,竟然和士人一样,都是在从事有益生人之道。谢丕至此这会儿,才明白为何这里会有那么多商贾、那么多不像儒生的人。他们望着王守仁,眼中是满满的崇敬。谢丕只觉头皮发麻,而更让他惊颤的言论还在后头。
    老学究显然还没被王守仁说服,他的胡须又在颤动,连连道:“胡说!胡说!又是在胡说!他们连大字都不识几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怎么能超凡入圣?朱子说了:‘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他们连什么是德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践行德。”
    王守仁正色道:“这正是我欲和大家阐明的。世人为学,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身居书斋,空谈八股文章,又如何躬行道德。所以,不是知在行先,而是要知行合一!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就如一个人看见亲父,知道孝顺,这我们所言的知;而孝顺亲父的行动和表现,即是行。此两者密切关联,乃是一体两面,而非此消彼长。”
    谢丕一震,他只觉蒙在眼前的迷雾,陡然被掀开,显露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康庄大道。他心中涌现出狂喜,那是源自圣人,根植在每个儒生心中的明悟之喜——“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眼高于顶,目光狭窄之人仍无法体悟,他的神情变得更加尖酸:“他们那算什么行?在地里种地算行吗?操持工匠等贱业算行吗?还有那些奸商……”
    一语未尽,他这次是真的犯了众怒了。人们开始质问他:“没有我们种地,你吃什么?!”
    “没有工匠,你住什么?穿什么?”
    “噢,我们是操持贱业的贱民,那你有本事把你身上穿得都脱下来啊。”
    “商贾怎么了,商贾吃你家大米了?你少看不起人,我告诉你,我们家谁不是识文断字的,这两广这么多书院,哪家没有我们商贾出资。你还真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骂娘啊。”
    众人怒火滔天,如连珠弹炮的问题,逼得这学究张口结舌。他的眼睛瞪得如凸眼金鱼:“你们、你们这是强词夺理!你们要干什么!”
    他忽然转身,拔腿就跑。众人啐道:“呸,真是个伪君子!”
    王守仁望着他的背影,苦笑着摇头,然而就在他将要跑远之时,王守仁旁边的弟子忽然出声,叫住了他。
    这名弟子名叫王艮,本为一个灶丁,正是这学究口中的贱籍之人,可他却凭借着自己不懈努力,自学成才,最终拜在了王守仁名下。
    那学究脚步一顿,转身色厉内荏道:“你们要做什么,我告诉你们,今天我到这儿来了,可是有许多双眼睛都看到了,要是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王艮起身,他朗声道:“少以小心之人度君子之腹了。你不是质疑,百姓之行,难求知吗?”
    学究哽着脖子道:“是又怎么样?即便有知,那也不是真知,也只是异端!”
    王艮冷哼一声,他道:“我正要把你一直叫嚷的话还给你,你才是井底之蛙,满口胡语。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百姓日用即为道!”
    这短短两句,鞭辟入里,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谢丕仿佛看到了高高在上的圣人像不再悬于云端,而落了下来,落到了厚实的土地上,落到每个人的心里。他直到此刻,方明白月池那句话的含义,他喃喃道:“别再拘束于眼前的蝇营狗苟了,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读书人真正的本分。”
    而他们认为,打破目前思想困境、科举困境的办法,就是让理从秩序工具重归到每个人身上,不再成为圣人话语的傀儡,而是真正世俗化、扎根到民间去,以此广袤的土壤,来焕发新的生机。可这谈何容易啊。
    讲学完毕之后,王守仁走到他们身侧,道:“这下知道,为何我不怕连累了吧。”
    谢云扯了扯嘴角:“那是,您要是再这么讲下去,想弄死你们的人,肯定比想弄死我们哥俩的人多多了。”
    王守仁和他的弟子们:“……”倒也不必这么直白吧。
    谢丕则是定定地看向他,问道:“可否借一步说话。”
    王守仁同意了。他们二人独处时,谢丕一开口就是一针见血:“您为何不讲王道?”
    阳明心学反对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精英论调,宣扬人人皆可成圣。这在顺应新时代新潮流的同时,已经严重触犯了那些把持话语体系的士大夫的蛋糕。这也注定在不久的将来,在精英儒学与世俗儒学之间,必定会有一场生死搏杀。而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哪种学说能获得胜利,其本身的优越性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说能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但凡有眼睛的人,都知道皇爷要什么。王守仁道:“他要至高无上,比祖宗还高,比圣人还大。”
    谢丕:“……”
    王守仁道叹道:“我已言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了。”
    谢丕明白他的意思,这其实是儒学内部的分裂,既然强调道德的至上,又要强调统治权的掌握。所以,历代学者弥合这一裂痕的办法,就是抬出一个圣王。如果当今不符合圣王的要求,那就努力去教化感化他。可是正德爷……大家努力了三十年后,终于认清了现实,他是变不了的。他不但自己不变,还要求别人跟着他变。
    但对真正的大家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王守仁已经在道德上提出人人皆可成圣,总不能在治权上立刻又反过来说皇帝老子才是天下第一吧。这理论框架不就崩了吗?
    谢丕默了默:“……可要想您的金玉之言为更多人所接纳,您必须得想想办法。”
    他忽然心念一动:“含章怎么说?”
新书推荐: 华娱大佬刷副本 [综英美] 不努力就得回家当反派 夏夜的少女 天使的礼物 在大海边树林里的野外调教 永恒新国度 [综英美]角色扮演的风吹到了崩铁 特种兵之万界军火商 [综武侠] 我靠马甲建立天下第一大派 我有一座军火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