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东宫 作者:涩涩儿
棠落瑾一次不肯见,吐蕃赞普就得千里迢迢来求见棠落瑾一次。一次接一次的,吐蕃赞普初时还在乎自己的安危,等到了后来,次数越来越多,莫说是吐蕃将士,就是吐蕃赞普自己,都有些疲乏了,似乎也不觉得这一行是否会有诸多危险。
吐蕃赞普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遭遇截杀的。
众人初时以为是大棠阴险,故意布下这种局面,来刺杀他们赞普。可是等到吐蕃赞普重伤,前来救他们的两队人马,一队是吐蕃赞普的六子,一队则是大棠人。
吐蕃赞普审问刺杀之人,最后竟查到了最小的弟弟身上。其身上伤势越发沉重,在临终前,处死弟弟,将赞普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六子,新的吐蕃赞普。
吐蕃赞普之位的交接极快,快到边境众将士还来不及为打赢了吐蕃的事情高兴完,就接着迎来了下一波的高兴。
吐蕃新赞普继位,在攘内之前,先和棠落瑾签订了称臣和纳岁贡的协议。
新赞普签订了协议,当着众人的面,便朝着棠落瑾微微弯身,行了一礼。
“愿大棠,长盛不衰。”
棠落瑾将其扶起:“孤盼赞普,将吐蕃治理的安稳、和平、昌盛。”
两个少年对视一眼,微微一笑。
年少又如何?
于吐蕃新赞普来说,或许和大棠合作,是与虎谋皮。然而,若他此时不出手,以父亲对叔叔的信任,迟早会把赞普之位拱手相让。到时候,他这个儿子,还能得到甚么?
倒不如趁着叔叔出手时,帮上一把,将父亲送走,自己继承赞普之位。
他想,此时的退让,是为了将来的更进一步。
新赞普看着身侧比他年纪更小的大棠太子,心道,会有那么一天的。
而对棠落瑾来说,他两年前来吐蕃边境的目的,是为了能赢得军功,手握一定的兵权。只是只是难料,他亦没有想到,兜兜转转,竟好运的将吐蕃局势搅乱,让吐蕃写下白纸黑字,正式对大棠俯首称臣,纳岁贡,送马匹。
为了这样的功绩,哪怕是回长安的路上,会遇到更多的麻烦,棠落瑾也认了。
吐蕃众将士更是高兴不已。
其他的他们不知道。可是,吐蕃对大棠俯首称臣,就意味着边境可以安稳上至少十年八载的,他们怎能不高兴?虽然出来当兵,就是把脑袋提在手上了。可是,能继续安安稳稳的活下去,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吐蕃赞普更迭,对大棠俯首称臣纳岁贡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城。
长安城中,原本以为太子打了胜仗,驱赶吐蕃六百里,已然是最出色不过的太子了。
不成想,太子在提出建新城之后,竟还能遇到了吐蕃赞普更迭,俯首称臣一事,一时之间,长安城中,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口中谈论的都是他们的太子。
“都说太子是武皇转世,我瞧着啊,怕是太子殿下,比武皇还要厉害!”
“就是就是!武皇当初是甚么年纪,咱们太子又是甚么年纪?而且,太子额头上可是有颗观音痣的。哎呦,那模样,就像是观音似的,让人看着,就忍不住觉得厉害!”
“这你们就不懂了吧?武皇那是开国之君,一开始哪里有咱们太子这么高的地位?当然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寻常人,也没有武皇的本事!当然,太子也很厉害,从痴傻儿,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啧啧,说起来就跟听故事似的。”
“痴傻?哪里来的痴傻?你浑说甚么?”
“就是,浑说甚么呢?”
……
对普通百姓来说,或许吐蕃赞普更迭,只是一个巧合,是有观音痣的太子的“好运”带去的。
可是对朝廷来说,就算是不能明说,众人心中显然也清楚明白,吐蕃前赞普的去世里,定然是有太子的手笔。即便不是太子主动出手杀人,但分得利益时,他们家太子,定然没有手软。
否则的话,现下的吐蕃赞普,为何不是先前那位赞普的三十几岁孔武有力大权在握的弟弟,而是如今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呢?
众人心照不宣,自己在心底偷着乐。
天元帝更是大喜。
他从未想到,他的太子,不但是有本事,还有运气。
其实那些百姓的话,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如果太子没有运气,怎么会就恰好碰到了吐蕃权力更迭呢?怎么能趁机为大棠谋得好处呢?
天元帝大喜,朝堂上亦是如此。
越侯今日也是高兴。他从前也是看重嫡长子的,只是自从两个嫡子胡作非为,嫡长子腿残之后,他就不太愿意承认这个儿子的世子身份。
不过,今日却不同。
越侯起身道:“回圣上,犬子素来贪玩,只是太子是犬子表弟。太子在边境为国为民,犬子受太子影响,现下竟也有了想要为我大棠做事的想法。臣素来疼爱此子,只由他去,竟不想,他当真做成了此事。”
天元帝微微挑眉。
叶善文是被人放在轮椅上推出来的——这个轮椅,还是太子所赠。
“回陛下,臣不才,如今行动不便,但嘴皮子本事还是有的。因此劝得两大皇商,为太子建新城一事,筹备下诸多物资。”尔后叶善文微微骄傲的把他筹备下的诸多物资和银钱一一说了出来。
众人皆惊讶。
天元帝亦是如此。
叶善文的话很快说完,众人都以为,叶善文筹备下这样多的物资和银钱,此番能去吐蕃立功的人,必然也是叶善文了。
然而天元帝坐在正位,摸着大拇指上的扳指,却没有立时开口答应。
于天元帝来说,筹建吐蕃新城,的确需要众多物资和银钱。能筹备下这样多东西的人,的确值得重用。
可是,太子的安危,对他来说,却更加重要。
越侯世子虽有才干,然而越侯府如今却无甚兵权。将来太子和越侯世子从吐蕃边境一道归来,越侯世子怕是不但帮不到太子,还会拖累太子,使太子返回长安的路上,遭遇更多坎坷。
天元帝并不愿意看到如此。
在天元帝来说,吐蕃一行,他需要的,是一个既能筹备诸多物资,又能保证太子能平安回长安的人才。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天元帝始终没有开口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