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作者:河边草
大同城烟火缭绕,城中混乱却迅速平息了下来,这样的民乱,军人一旦腾出手来,便没有延续下去的可能了。
一队队的汉军和秦军士卒涌上街道,趁火打劫的被当场格杀,普通百姓被驱赶聚集起来救火,当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难免伤及无辜,但也只能自认倒霉,在血淋淋的刀枪面前,百姓民乱什么的都是浮云一般。
有大将军军令在那里,军兵自可放开手脚,用强硬而又蛮横的姿态,迅速让混乱归于平静。
到了第二日,秦军大军入城,顺便将粮食带入这座被饥饿折磨了许久的城市当中,粮食一旦开始分发,也就代表着这次大同城的混乱彻底的结束了下来。
秦军并未忙着安抚民心,以及汉军各部上下,而是先要救火,大将军赵石更是下令,将城中各处街道角落里的尸体收集起来,一起投入火场,以免引起瘟疫。
之后更下令,凡大同军民,不得食用冷水,并命军中以及大同城内的大夫,前往城中各处巡视,凡有疫病迹象,立即处置,并焚烧艾草等物,还令军中士卒,开沟挖渠,清理淤泥秽物,将清水引进城内,等等等等,欲将因战事可能引发的疫情爆发几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军中战死将士,全部葬于城外,并立碑已记其事,敌军尸体,焚烧掩埋。
这样一来,城内城外。皆是烟气弥漫,一股股怪怪的味道在大同城内外萦绕不去,让人闻之欲呕。
不过处置及时而又得当,当夏日过去,大同城并未有发现疫病爆发迹象,但经此一战,大同守军自不必提,从西京留守海珠儿以下,到汉军各部,全军覆没。降的降,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没有跑出去哪怕一个。
大同守军十余万,自此烟消云散,再不复出现于金人番号之中。
大同城内的大火持续了将近七日,整个宏伟的西京行宫,大半付之一炬,直到七日之后。一场大雨下来,才算将城中两处最大的火头浇灭了下去。
这七天当中。秦军上下可谓是用尽了办法,甚至拆的房子就有一大堆,但若非这场大雨,两处最大的火头还是控制不了,也不知又要有多少民房建筑要毁于大火之中。
西京行宫就不用提了,谁也不用想着把已经烧成了火炬相仿的火势控制下来,火势最大的时候,方圆几里之内,都是热气腾腾。根本靠近不了。
西京行宫,自辽人始建,到之后屡屡扩充,一直到今日,终于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多少园林屋舍,就此付之一炬。不复存于世上,又引得后世之人几多唏嘘,墨客骚人,感慨之余。赋诗以记,这里便不细说了。
大火过去,整个大同被浓烟笼罩了数日,天空中的烟气仿若乌云,将大同遮盖在底下,之后数日不见阳光。
大同城内,不论军民,皆是筋疲力尽,之后大同便陷入了诡异的平静当中,因为没有人再有力气折腾了,即便是大将军赵石,也是焦头烂额,想着怎么收拾残局,别让疫病爆发在这战后之地上面,哪里还有力气再管其他什么?
许多城中的女真人,契丹人趁着这个机会,改装易服,扮作城中难民状,就此躲过一劫的可不在少数。
等到南边粮草一批批的运到大同,大同城才终于算是有了些生气。
不过虽说大火烧了数日之久,毁坏民房无数,但对于这座北地雄城来说,并未将它怎么样,只是城中多出了数万无家可归的难民出来罢了。
经了这一场战火,大同城依旧耸立在北地之上,但城中之百姓,却已十去三四,可谓是伤亡惨重。
不过显然,秦军对这个很有经验,嗯,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大将军赵石对这个很有经验,之后两三月间,强令汉军各部,以及城中难民,清理火场,修建房屋,汉军这里算是戴罪立功,百姓则是以工代赈。
到了秋收季节,大同城除了行宫那边的残垣断壁依旧看上去触目惊心外,其他的地方可谓是焕然一新。
血迹早已被连绵的雨水冲刷干净,火场也被清理了出来,在此之上,建成崭新的屋宅,城中沟渠,更是清理的干干净净,比之以往,还要畅通几分,那些古里古怪的味道,也早已散尽。
百姓的适应能力是强悍无比的,秦军的到来,给了大同以噩梦般的一次记忆,但这记忆很快就被百姓自发的忘记了。
并未发生百姓恐惧的屠城,秦人看上去虽然凶狠猛恶,但等城中平静下来,与以往主宰城中的女真人,契丹人,汉军各部比起来,秦人反而要和蔼可亲的多,可不像那些无法无天的家伙们,平日里各个凶神恶煞一般,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秦人的军纪显然严明的很。
等到粮草一批批的运进来,房子也修的差不多,街上看不到蓬头垢面,拖家带口的难民了,百姓的日子恢复的尤其迅速。
北地百姓跌经战乱,又在金人治下,战战兢兢久了,竟然感觉到秦人到来之后的日子,比以往好像还要好过几分,起码秦人会让人给难民修房子,而不是任由城中百姓饿死,冻死在街头巷尾,这和传闻中的秦人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要不怎么说呢,期望值越低,越容易满足,显然,大同城内的百姓就是这般。
等到了秋雨过后的七月间,大同市面上竟然还恢复了几分繁荣的模样,一些城中胆子大些的百姓,还做起了秦军的生意,这让从河洛之地过来的河洛秦军们尤其感到惊异。
要知道,秦军在河洛可谓是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到了极点,但河洛百姓好像并不领情,冷眼随处可见,读书人更是大骂秦人残暴云云。
想到这个,河洛出来的秦军士卒真想将那些读书人拎到这里来瞧瞧,什么才叫残暴,什么才叫冷血。
就这样的一番大乱下来,百姓伤亡如此之重,但你瞧瞧人家大同百姓,这是什么度量,什么样的胸襟。
饿了那么长时间的肚子,死了那么多的人,烧了那么多的房子,硬是说咱坏话的都少,到是称赞之言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
最好笑的则是,城中一些富户被人抢掠杀戮,幸存下来的没有几家,到得秦军入城,平息乱事之后,一些幸存下来的富户竟然联名向大军供给了不少粮食,而且连连赞叹,大秦乃仁义之师,更有的跪倒在几个领兵将领面前,不住叩头,言道,王师北来,不能早早迎候,还望恕罪云云,更有的破口大骂,说是金狗害人不浅,冥顽不灵,以抗王师,遂为齑粉,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等等,听着真是顺耳的不能再顺耳了。
有些人不免就想,河洛百姓都是贱皮子,若是让大将军到河洛去走一遭,杀个天昏地暗的,说不定也就和大同百姓一般了呢。
其实,他们都没想到点子上。
北地百姓,自古以来,便以民风彪悍著称,但怎么说呢,北地到底地广人稀,百姓虽然遍布山河原野,但按照时下的话说,就是教化不足。
若是中原王朝兴盛,北地壮士,遂可为军中之干城,比南人军伍,战力强的不是一分两分,但中原王朝衰落,一旦胡人入侵,朝廷抵抗软弱,处置又不公允,让北人离心离德,那北人抗击侵略的决心肯定是不如南人的。
是北地之人更顺从吗?不是这样的,北地百姓,自古以来,便乃战乱之地,一到朝代更迭,便饱受流离之苦,所以,北地百姓,民风彪悍不假,但也更愿意跟随在强者身后,而不是为弱者操起兵戈。
这就是几千年来,南北之人最大的差异,南人安逸,北人流离,南人尚教化,北人尚武功,观念由此相差越来越大,一旦分裂开来,便很难统一在一起。
废话少说,回到正题。
大同一战下来,河中,河东之地已尽入秦人之手,但赵石也不打算再进军他处了,这一年,大秦动兵数十万,粮草金银花费无数,,在河东之地未稳之前,不太可能再动兵戈了。
这是朝廷的意思,也是他的意思,进攻不可能连绵不绝,经过半年征战,秦军将士也疲惫不堪,正是需要休整的时候。
以他多年的领兵经验看,这个时代的战争也正是如此,打一阵,休息一阵,不可能保持进攻姿态超过一年,战争的间歇,会留出双方喘息的机会,直到一方觉得积蓄下来的力量足够,然后才会再次暴发战争。
间歇的长短,也正是考验双方国力的时候,像大秦这次用兵,离上一次就只隔了很短的时间,很仓促,所以冬天的时间都用上了。
虽然战果辉煌,但人力物力上,也已难以为继,恐怕要休整很长一段日子,才能缓过来。就像是这些跟随自己征战河东的秦军将士,在这休整的日子里,一定也要轮番撤军回去,养足的精神再说。
而最终,守卫大同,太原等处的担子,还是要交给河中,河东的新军,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事情还有许多。国武监确实也该到扩充一下的时候了,或者,可以换个法子也说不定。